新闻资讯

气象要闻
区局动态
媒体聚焦
气象现代化

专题专栏

公众互动

气象北京微博 气象北京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气象要闻

韩文兴:守住一座山做好一件事成就一个人

日期:2025-06-11 14:56:36

图为韩文兴参加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受访者供图

韩文兴,北京市延庆区气象局地面观测员。1992年,韩文兴被分配到北京市唯一有人值守的艰苦气象站佛爷顶国家气象观测站工作,一守就是30余年。其间,韩文兴克服了艰苦的条件,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见证了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进程,参与了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2020年,韩文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1224.7米海拔高度,7千米盘山路。32年前,花费3小时,靠一双腿爬上山;32年后,乘车上山、不到半小时,即可直达值班室。

无论哪一种方式,走过这段曲折萦回的小路,都足以隔绝喧嚣与浮华,留下静谧与孤独,放大执着与责任。

一程人生:登上那座山陪伴那座山守护那座山

一幢白墙蓝瓦的小屋,正对着布满各类自动化设备的观测场,背后有两间库房,周围环绕着几根避雷针。除此之外,就是蓝天、白云、绿树、山风。在北京市延庆区佛爷顶国家气象观测站,这就是韩文兴日常活动范围的全部。

20世纪80年代,初中刚毕业的韩文兴第一次登上海拔1224.7米的佛爷顶,在这里看到了壮丽的日出和如仙境般的云海。

1992年,韩文兴21岁。这一年,北京市延庆县(2015年撤县设区)气象局招工,韩文兴报名成为一名观测员,来到佛爷顶国家气象观测站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刻苦学习,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观测员。

每天早晨8点,韩文兴就要观察数十种气象设备,记录、发送数据,不能有中断,更不能出现迟报、错报、漏报。

工作,只是艰苦值守任务的一部分。

出行艰难。那时,上山的水泥路还没有修通。每次上山,韩文兴都要带上半个月的粮食蔬菜,从永宁镇的家骑车三四十分钟到山脚下的村子,再抄小路爬3小时的山。

住也艰难。佛爷顶风大雨急,站里的几间陋室,不足以抵御风雨。“只能拿报纸裁成条,把窗户缝都糊上。”晚上睡觉,老鼠在屋里横行无忌。

如今,站里的居住条件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韩文兴的工作从此与艰苦和危险绝缘。

夏日,山上多发剧烈的强对流天气。2019年的一个雷雨夜,天空中闪电接连不断。多年养成的职业习惯让韩文兴来不及考虑自身安危就冲了出去——他需要及时测量冰雹的直径。

冬天,大雪是一把更可怕的“慢刀子”。2012年冬天,佛爷顶遭遇了一场自建站以来最大的降雪。当时,他已经驻守半个月,却因大雪被困在了山上。

“一天吃三顿饭改成两顿,米饭熬得跟粥似的,青菜没了就吃咸菜。缸里的水省着使,化点雪水刷牙、洗漱、洗脸。”独自坚守了40多天后,道路终于打通,韩文兴得以平安回家。

一次搏斗:最难战胜的是孤独寂寞

如此艰苦的环境,韩文兴却一守就是32年。支撑他一路前行的,究竟是怎样的精神内核?

从他微信朋友圈的签名中,或许可以窥见一部分答案:“责任与信念坚毅守望,孤独也是力量,平凡就是伟大。风景这边独好。”

消化这份孤独,韩文兴花了很久。

“在这山上,老是一个人待在上面。现在我这说话结结巴巴的,也是在山上时间长了的原因。”他说,自己一度想过放弃,但是每次彷徨时,想到自己选择这份工作的初心,就打消了这种念头。

图为韩文兴在海陀山检修仪器图/王猛

“影响北京的天气系统从这过,咱们气象站第一个监测到,咱们这把守着北京天气的西北大门。”北京天气的西北大门,是韩文兴对这座气象站最朴素、也最直观的认识。

徘徊过,犹豫过,彷徨过,韩文兴还是选择了留下。

选择留下,意味着直面孤独。韩文兴想尽了各种办法,最直接的是与人交流。当山底下的村民上山边采蘑菇边呐喊时,他也出声回应。采蘑菇的人“嗷嗷嗷——”,他就“哎哎哎——”。

2004年,韩文兴多了个不近不远的伙伴——气象站北边不远处的山头建起了森林防火瞭望塔,在森林防火期有护林员上山来值班。

采蘑菇的村民不常上山,护林员也只有冬春在岗。

“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儿,开电视!”他也不一定去看,声响就是一种陪伴。

电视之外,这些年,韩文兴还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职大气科学课程,先后拿到了大专和本科学历,有时间,他还会刻苦钻研设备维护检修技术。

最近几年,韩文兴有了新的兴趣爱好——延时摄影。一番见证:从人工观测到全面自动化

回望当年,初到佛爷顶的韩文兴,身边总是少不了几个“老伙计”:观测簿、铅笔、自记纸、电报机、算盘、蒸发秤、纱布、蒸馏水……每一件老物件,都是人工观测留下的深刻印记。

穿梭在观测场和业务用房之间,韩文兴把这些“老伙计”小心翼翼地放在怀里或者腋下,“宁可我自己淋着,也不能让它们有破损,就靠这几样记录观测数据呢。”

直到自动化观测的大潮袭来,一切渐渐发生改变。

2020年4月1日,全面自动化的时代来临了。韩文兴的“老伙计”们也随之退出观测历史舞台。

坚守在山顶的韩文兴,很难感受到统计数字上划时代的改变,但他能够从身边的变化,体会到某些更加直接的东西:相比人工时代,佛爷顶站上的观测设备大变样,崭新的自动观测仪器和备用人工观测仪器并立,默默诉说着沧海桑田。

韩文兴把过去站里用过的观测日志仔细整理好,整齐地码放在站里的书柜中,加起来有将近一米厚。一页页泛黄的纸张,记录着佛爷顶的日日夜夜,也记录着韩文兴和同事,流淌而过的生命之河。

一些感悟:把坚守的意义融进生命

2020年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韩文兴出席会议,领取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奖章。

领完奖的第二天,韩文兴就回到佛爷顶值班。对于这项分量极重的荣誉,韩文兴有些不好意思:“这个奖不是我一个人的,是鼓励我们气象工作者的。”

坚守的意义,早已在每一个默默奉献的日子里。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延庆举行。从演练阶段到闭幕180多天,韩文兴每天从早上6点开始,向市气象台、世园气象台作观云解读。

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海陀山成为场馆建设核心区。韩文兴凭借多年的山地工作经验,奋勇当先投入到核心区的气象探测系统建设、巡查维护中。

2022年2月3日,韩文兴成为光荣的冬奥火炬手。但韩文兴更在意的身份,则是作为冬奥气象观测队伍中的一员,参与外围服务保障和城市运行保障工作。

2022年2月20日,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举办当天。晚上8时,伴随着闭幕式乐曲声,忙碌了一天的韩文兴,一边紧盯着电脑屏幕的气象数据,一边吃了两口刚热好的饭菜。

这已经是韩文兴在山上待的第15天了。2月12日,北京的一次大范围强降雪天气导致大雪封山,加上赛时加密观测任务繁忙,韩文兴便申请了延期下山。

临近晚上10时,室外温度已经降到了零下14℃。韩文兴披上军大衣,拿起探照灯,迎着呼啸的北风,顺着台阶来到观测场,进行一天中最后一次的巡检,紧张忙碌的冬奥特别工作状态宣告结束。但属于韩文兴自己的坚守之路,还有很长、很长。

“只要山上需要我,我就继续守好这个站。”韩文兴说。

“我们为天气预报提供准确的数据。天气预报准确了,人民的生活和出行都方便了。所以我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说起这33年工作的意义,韩文兴的话语,简单、朴素、真诚,充满力量。

世事如沧海桑田,一颗初心却始终不变。从韩文兴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时间并非单调的数字。它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有生命作为厚度,默默丈量。(来源: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