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气象要闻
区局动态
媒体聚焦
气象现代化

气象专题

公众互动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气象要闻

用39年绘一条大气曲线

日期:2021-02-09 11:25:13

2月1日一早,北京市密云区上甸子村后一个小山包上,一座两层小楼在几百米以外零星农舍的环绕下显得清冷、静谧。

周礼岩换好衣服,进入二楼的一间机房。还未完全褪去的寒气,马上和屋里熟悉的低沉压抑的隆隆声融为一体。他调取出其中一台显示器上的时间窗口,静待片刻,下一秒,一组熟悉的数字跳动出来——“00:00”。

世界时间00:00,即北京时间 08:00,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新一天仪器巡检,开始!

“二氧化碳浓度(ppm)422.136,422.151……上下波动曲线正常。”确认数据无误,打勾。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氮氧化物监测仪‘走零’标定曲线正常。”记录标校数据。“气瓶压力低下报警系统14个灯‘全 绿’。”记录压力值。

……

16张表,上百个空格,繁琐,却容不得一点马虎。京津冀地区的“大气底色”,正在经由一组组跳动的数字和折线,被记入历史。

世界时01:12(北京时间09:12),最后一个项目巡检完毕,检查人一栏郑重写上“周礼岩”三个字。这个中国观测时间最长的大气本底观测站,39年零1个月的长序列记录,又将继续添上准确无误的“1天”。

如果从足够高的高空俯视这个海拔300米的小山头,一眼就能看出,它大约是京津冀地区的中心点。它远离城市,周围仅有几个小村落,没有自然和人为的污染源。这里日复一日地进行着与人们生产生活看似十分遥远、实则息息相关的大气成分观测。加起来不到大气总体积1%的气溶胶、温室气体、反应性气体的观测数据,在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大气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绘制大气底色,必须同时做到客观准确和长序列不中断。这既是目标,又是底线。为了守好这些数据和折线,本底站对工作和生活细节有最严格的要求。

比如,站里运行的都是最先进的观测设备,但“主班”每天必须用最“原始”的“眼观 手记”来进行保障。“24小时运转,再好的设备也扛不住。通过巡检,一旦出现故障就能 第一时间解决。”周礼岩说。

在这里,三餐要从工作区走到 700米开外的生活区,因为要保证监 测数据不能被做饭的烟火气体干扰;每晚9时,值班员必须从生活区返回工作区进行当日最后一次巡检;“主班”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一旦接到预警,立马返回抢修……

他们在用时间守护时间。

无论是谁,当扎身这个“小山丘”的时间一长,枯燥、孤独和一些力不从心便会冒出。站里一位“主班”的孩子曾突然发病,却因分隔两地,不能及时返家。类似的纠结还有很多。也因此,站上小伙儿找对象,对方第一句话往往是:“是长期在山区工作还是有望调回城区?”

然而,当一条条数据曲线被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地向前拉长,个体耐力也换来了更大的荣耀与价值——每年的《中国温室气体公报》《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酸雨公报》等,不少重要结论都有来自这里的数据做支撑。

不久前,国际顶尖科学期刊《自然》上的一篇重要文章又一次让观测人员振奋不已:在题为《根据大气二氧化碳数据估算的中国大陆碳汇》的论文中,中国科学家将上甸子等 7 个中国大气本底站的数据价值进行了充分应用。

“我们的工作很普通,很平常,但每当看到大家守护的数据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就又觉得这个工作很重要。”从“专家型”站长马志强、“全能型”副站长周怀刚,到8位业务人员,想到的都是同一句话。

当记者问起春节值班观测员的新年愿望时,他答道:“希望家人平安健康,希望观测设备继续给力、不出故障!”(来源:中国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