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气象要闻
区局动态
媒体聚焦
气象现代化

气象专题

公众互动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气象要闻

坚定预报信心 争取公众理解

日期:2020-09-28 09:04:19

9月28日,《中国气象报》选取了包括北京“8·12”暴雨在内的今年汛期南北方重要天气节点,请身处其中的人讲述自己最难忘的经历,再现讲述者亲历的那些关键时刻。


讲述者:北京市气象台副台长、首席预报员于波

采访整理:叶芳璐

前几天,我竟然在百度百科看到了“8·12 北京暴雨”的介绍,包括降雨经过、特点、预警发布以及各部门应对措施等内容,可见这次过程的影响力之大、公众印象之深刻。

市气象台值班人员与市局领导一起讨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

此次过程,从8月10日天气会商,到11日和12日的新闻发布会、媒体采访,再到降雨结束,我都全程参与。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面对公众对预报准确率的质疑,首都气象人坚持预报结论基本不变的自信和底气。

12日早晨到下午,也就是主要降雨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北京出现了分散性和间歇性降雨。部分公众认为,尽管预报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但他们的感受是雨下得不多。其实,让公众理解我们的预报,对预报有信心是一件挺难的事。

8月12日21时18分的雷达图显示,北京降雨自当日夜间开始逐渐增强。

事实上,此次降雨过程分为两段,12日白天是在低空南风波动中的暖区对流,12日夜间冷空气参与进来,冷暖交战。暖区对流的时空不均特征明显,同一个城市、不同地方的降雨强度差异很大,同一个地点、一天不同时刻的降雨强度差异也很大,这正是预报难点。

后来,我和11日的值班首席预报员何娜聊天,她说值班时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12日白天的暖区降水是否能触发? 什么时候能触发? 触发后能下多大?”

我们要主动向公众解读,争取理解。因此,12日当天,正在调休的首席预报员赵玮专门赶到单位,就此次过程预报情况参与直播访谈,用通俗的语言和浅显易懂的方式解读这次过程。这次直播,我们获得了广大网友的支持和理解。在融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重要天气预报传播方式。

争取公众理解的前提,是我们对预报结论维持基本不变的坚定。这份坚定来自于充分的分析和研判,来自于预报技术的支撑。从10日开始,我们与华北区域各省份、中央气象台、在京军地等气象部门的联合天气会商就没断过。北京市气象局的专家也开展了大范围、高频次的滚动加密会商,充分讨论各种可能性。

根据模式预报,并基于以往的预报经验,我们把强降雨中心的落区锁定在西部、北部沿山地区,预报主要降雨时段在12日午后到夜间。事实证明,强降雨中心、主要降雨时段与预报完全吻合。

12日的值班首席预报员是雷蕾。当天她既要参加会商,还要不停地刷气象资料,一遍遍滚动跟进预报;还有应急首席预报员张迎新、决策服务首席吴宏议……对于预报员来说,面对天气系统带来的不确定性,需要综合应用卫星、雷达、自动站、睿图模式等手段,时刻监视天气变化,跟进最新的天气趋势。

天气预报是一门预测科学,是用现有的手段推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所以与实况存在一定差异是在所难免的,也实属正常。每位预报员都有压力,我们会将其转变为源源不断的动力,在预报准确的路上不懈求索与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