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气象要闻
区局动态
媒体聚焦
气象现代化

气象专题

公众互动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气象要闻

融合理念深入事业发展“血脉”

日期:2019-12-26 10:20:00

2012年,北京市气象局提出构建首都气象“大科技”研发格局,聚焦0-12小时短临预报准确率提升强化模式研发,以期带动预报准确率提升这一关键业务问题。从此,围绕业务需求开展科研,成为了北京气象工作长期的主攻方向。

随着首都快速发展,北京气象业务范畴日益拓展。预报“主业”外,气候评估、环境气象、公共气象服务等各类气象工作逐步成为常规业务。相对应的科研攻关也同步开展,为各类业务水平提升不断注入“活力”。

特别是近年来,在科技成果业务转化、业务应用管理机制的配套完善下,北京气象业务、科研齐头并进、深度融合。北京气象事业发展路径,早已与“研究型业务”建设理念不谋而合。

成为研究型业务建设试点后,北京市局进一步优化布局、集约统筹,以科技创新驱动业务发展,以业务需求牵引科学技术进步,聚焦城市气象精准发力,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集约重构,跑出事业发展“加速度”

今年12月,正值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挂牌成立一周年。

作为中国气象局下设研究所中第一个实现“所改院”的科研机构,城市院在这一年里奋力奔跑。在2019 年自然指数榜单“地球和环境领域”排行榜中,城市院10篇论文强势入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以城市院组建为抓手,北京市局进一步集约科研力量,盘活全局业务单位科研一盘棋。气象台、环境中心、探测中心、人影办等多家单位与城市院建立“研究型业务”“业务型科研”相互融合的机制。同时,气象探测中心和观象台的合并、气象灾害防御中心的成立,也为北京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灾害防御技术发展带来新动能。

除了重组机构,北京市局对业务流程进行了全方位集约整合。为此专门成立的信息化团队首先“摸清”了23个市区两级单位近50余个业务系统的数据流程、以及软件系统数据架构,运用总集理念和中台思想再造业务流程。

在规范数据产品格式的基础上,团队建立了12大类279小类的气象数据资料清单,进一步优化各类观测数据流程,整合预报产品,形成一套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及项目管理规范,实现全局业务全流程监控。

“改造后,自动站业务流程环节由最初的21步缩减至4步,原先20余种形式各异的预报产品规范为统一预报时效、统一预报结果的格点、站点、落区预报3类产品,并实现内外部门统筹发布应用”北京市局预报处处长宋巧云介绍,“通过分布式大数据技术,格点数据服务响应从原来10秒提升到1-2秒,极大提高了交互体验,业务切换更加自如。这让科研、业务工作更加便捷、高效。”

去行政化、优化项目管理环节、提高科技成果奖励、增加科技成果业务准入奖励类别、建立以业务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制度……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北京市局通过一系列举措,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鼓励以业务为主的基层同志积极开展科研,主动围绕业务难点中试、转化科研成果。

如今,从科技成果产出、认定、中试、业务准入到奖励激励的成果转化全链条管理体系已经形成,科研与业务的关系也愈加紧密。

 

聚焦重点,科研助力业务“含金量”更高

北京作为超大城市,“城市气象”无疑是北京市局的发展“关键词”。

试点建设以来,北京市局依托睿图数值模式体系,针对“精细预报技术、区域环境气象、城市气候服务、云降水物理”等城市气象重点业务,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其效益直接反哺至业务本身:

——天气预报准确率提升。通过改进睿图-短期预报模式,同化卫星资料等,促进北京今年汛期一般性降水24小时预报准确率较去年提高5.9个百分点,雷电预警和冰雹预警的时间提前量分别较去年提高52分钟和9分钟。通过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客观预报方法,风速和风向预报较欧洲中心模式分别提升5%和8-10%。

——高效助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京津冀环境气象中心将大数据挖掘算法引入环境气象条件评估领域,将机器学习、睿图化学模式以及CUACE环境气象模式等定量评估技术有机融合使用,创新建立了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气象条件评估方案,从气象条件、区域污染输送定量占比、污染物组分、减排效果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实现气象因素和减排因素的定量分离。同时,还进一步优化睿图-化学模式,更新排放源清单,改善京津冀PM2.5浓度预报偏低问题。

——重大活动保障针对性更强。为“立体化”呈现今年庆祝活动焰火表演环节最关注的风要素,北京市局基于模式产品,研发重点地区10米分辨率地面风实况分析产品,以及未来12小时的云量、云高、能见度、垂直风等预报产品;世园会气象服务中针对园艺环节,创新建立园艺植物的喷水指数、遮阳指数、移栽指数、观赏指数预报模型;针对冬奥会研发“睿思”数值预报系统,快速生成覆盖赛场的100米分辨率、逐10分钟更新的各类天气要素的客观分析和12小时预报产品,并开展复杂地形大涡模拟技术研发,为赛场建设提供核心区精细风场评估及大风风险区划服务。

在北京,着力解决制约气象业务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促进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应用,瞄准业务科研“最大公约数”发力成为所有气象人的共识。北京市局将带着深入发展“血脉”的业务科研融合理念,推动“研究型业务”建设走向更远。(冯子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