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气象要闻
区局动态
媒体聚焦
气象现代化

气象专题

公众互动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气象现代化

磨亮冬奥气象科技“金刚钻”

日期:2022-03-07 16:10:43

“科技感”在不久前落下帷幕的北京冬奥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其中少不了气象人的“智慧”。冬奥气象人磨亮科技“金刚钻”,助力服务保障“瓷器活”,为冬奥会铺上最亮眼的气象底色。

直面难题——200余名科研人员贡献智慧

时间回到2018年,由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牵头,河北省气象台、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北京市气象台、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等15家科研与业务单位联合攻关,200余名科研业务骨干参与研发和应用试验的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奥会气象条件预测保障关键技术”正式立项。

“大家献策献智,为冬季山地高分辨率气象探测、预报和服务关键科学技术开展研发和示范应用,为冬奥会气象保障服务提供核心科技支撑。”项目负责人、北京城市院副院长陈明轩说。

但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一个接一个。

冬奥会约七成是室外项目,赛程安排、举办、观赛、救援、交通、媒体转播等诸多环节都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以在延庆赛区举办的高山滑雪项目为例,虽然每位运动员从出发到结束只需要1到2分钟,但赛区风速、风向瞬息万变,特别位于海陀山的延庆赛区,赛道垂直落差近900米,每个赛段的风速、风向都可能影响运动员的发挥,甚至人身安全。

“而且北京冬奥会是近20年内唯一一次在大陆性冬季风主导的气候条件下举办的冬奥会,这种条件下的小尺度山地气象条件监测、预报及保障,是国际上都尚未解决的气象难题之一。”陈明轩坦言,之前的冬奥会都是在海洋气候条件下举办的,并没有可以直接复制的科技成果或者经验。

另外,从气象服务保障的角度来说,需要非常高的分辨率,比如百米级分辨率要达到未来10天的预报。但从大气可预报性的角度来说,分辨率越高,预报时效越长,预报难度就越大。

很难,但冬奥气象人全力以赴,啃下这块硬骨头。

不负重望——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

“我们自主可控的科研模式,给了气象服务保障很大支撑。”经过“相约北京”测试赛和冬奥会后,这在三大赛区预报服务团队中已达成明确共识。

北京冬奥会首次实现“百米级、分钟级”预报技术。“通俗来说,就是赛区范围内,每隔100米的水平距离,就可以获取到精细的天气预报。每隔10分钟,都会将最新的观测资料,融合集成,更新未来0到24小时的精细预报。”陈明轩说。

往届冬奥会,客观气象预报基本以千米网格为主,时间更新频率是半小时至1小时。在国内,目前的高精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型的网格分辨率最高是3公里,部分发达地区的网格距可达到1公里,时间更新频率基本是1小时或3小时。

北京冬奥会预报技术不负众望,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在延庆、张家口赛区开展连续4个冬季的加密观测试验,实时获取精细气象观测数据,为冬奥气象服务和精细化气象预报技术研发提供更加细致的天气“背景”数据,也深化了我国山地气象学研究。这是第一次在我国中纬度山区复杂地形下开展冬季中、小、微尺度三维气象观测试验及分析研究。

——前方,预报团队到赛区“听风追雪”,实地感受天气变化特征;后方,科研团队深化机理认识,揭示赛区中、小、微尺度风场等关键气象要素预报的复杂性与影响机制,建立供预报团队参考的赛区风、温度、降雪、降水相态、大雾等高影响天气预报关键指标和预报概念模型。前后联动,双管齐下。

——近四年科技攻关,科研团队研发出多源气象数据快速集成融合、实时大涡数值模拟预报、人工智能气象预报等关键技术方法,构建了冬奥气象“百米级”预报技术体系,形成了冬奥高精度气象预报系统“睿图-睿思”,实现了冬奥山地赛场的0-10天“百米级”网格气象预报以及冬奥关键点位的0-10天定时、定点、定量气象预报,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

“其实最后,最细做到了67米的网格。而且人工智能预报技术首次在冬奥会中应用,通过对海量气象观测数据和数值天气预报数据‘再解读’,对客观气象预报‘再订正’,进一步提升了冬奥气象预报的精准度。”陈明轩说。

拭目以待——冬奥遗产造福千家万户

2月19日,因大风天气,原计划19日上午举行的高山滑雪混合团体比赛,延期至20日9时并顺利举行。2月16日,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因低温天气,原定17时至20时20分举行的越野滑雪女子和男子团体短距离资格赛和决赛,提前于18时20分完成赛程……

根据气象预报,冬奥会期间,多项赛事进行调整并顺利举行。北京冬奥组委副主席杨树安给予“一流的气象服务保障”的高度评价,还有来自国际雪联技术代表“amazing”“helpful”“professional”等的好评。这足以体现“百米级、分钟级”天气预报技术的实力,但这并不是终点。

“目前,项目已经纳入世界气象组织高影响天气预报示范项目,可以为国际高影响天气高精度预报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中国经验。在后冬奥时代,冬奥气象科技成果及其在冬奥会的应用经验、解决方案等,还可以在气象预报服务精准度提升,以及重大活动保障、大城市安全运行、极端灾害天气应对等方面发挥重要支撑作用。”陈明轩说。

不仅如此,冬奥气象科技成果还可以用于国内冰雪运动气象保障,促进冰雪产业配套服务能力提升;在新型能源,特别是风能、太阳能领域获得应用,提升新能源开发和应用的气象服务能力,助力国家能源结构低碳化,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在人才队伍上,我们年轻的气象工作者得到了宝贵的锻炼。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过程中,需要前沿的科技,也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我相信气象人一定能贡献出更大的力量。”陈明轩说。

让我们拭目以待,在后冬奥时代,冬奥气象科技成果继续发力!(叶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