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气象要闻
区局动态
媒体聚焦
气象现代化

气象专题

公众互动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聚焦

集结气象预报精英,精准“把脉”首都阴晴冷暖

日期:2019-10-02 10:25:00

时间:2019-10-2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10月1日的北京天安门广场举世瞩目,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系列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在天安门西北约10公里的海淀车道沟,张迎新和伙伴们紧盯着眼前的一块块电脑屏幕,上面是一幅幅最新的卫星云团、气压监测图、风力风向图……讨论会商、形成意见、快速签发,一份份气象专报以小时为间隔从这里发出去,提供北京相关地区的最新天气预报,准确率近乎百分之百。

这支预报团队由来自中央气象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单位和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气象部门的资深专家组成,可以说几乎代表了国内最顶尖的气象预报水平。从8月底起他们齐聚北京市气象台,就是为了精准提供首都地区的气象产品,服务保障国庆相关活动顺利进行。

国庆前夕,记者来到北京市气象台的会商大厅。张迎新和伙伴们正在讨论7天后的北京是否会出现低能见度和降雨天气。说是讨论,其实现场的气氛更接近“争论”,因为大家都非常较真,拿出了各种气象参数和预报模型,每个人都说得很有道理。在不断“争论”中,大家意见逐步趋于统一——国庆当天,北京城区的天气以晴到多云为主,降雨概率不大,白天时段可能会有些晒。 “这个意见很重要,我们会提交给相关部门。按照现在的分析,几十万参与庆祝活动的市民不需要带雨衣,做好防暑防晒,充分享受庆祝的喜庆氛围。”张迎新说,最新的预报结论会及时提交,并向社会发布。

张迎新是北京市气象台的首席预报员,也是这支跨区域预报团队的队长。她说,很多人觉得北京的9月底10月初是一年中气候最稳定、最舒爽的时候,其实不然,从历史气象资料来看,这段时期的北京天气并不“老实”,出现过降雨、雾霾、高温等各种极端天气。因此要精准做好这段时间的天气预报,难度不小。“通常来说,时间越临近,预报越准确。对我们的要求是时效越长越好,预报越准越好,看似是矛盾的,但一定要努力实现,因为这样就能给筹备庆祝活动的各部门留出充分的准备时间。”张迎新说,所有参与气象保障服务的专家都拿出了看家的本领。

为了提高这支团队的“作战能力”,北京市气象局还向最前沿派出了一支小分队。昨天中午,在距离天安门广场不远处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停放着一辆科技含量十足的气象应急指挥车。车内,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的范雪波和同事们正仔细查看最新的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降水等数据,范雪波说,这些观测数据实时传回北京市气象局,为专家们分析提供支撑,因此必须确保观测准确有效。在范雪波的身边,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吴宏议正在分析最新的预报材料,以便及时向后方提供修正建议。记者了解到,这支小分队昨天早晨5点半就已经就位,一直要坚守到今天晚上。车里的一箱箱水和面包、方便面,是他们的主要给养。

北京市气象台台长季崇萍告诉记者,此次组建的跨区域预报团队共有24位气象专家,设立了中尺度天气分析、精细化要素预报等岗位。不少人都有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庆祝活动等重大活动保障的经验,“他们都是大专家,但都很谦虚,把自己当成一名新兵。”季崇萍说,专家们早晨6点就上班了,看资料,分析天气形势,参与会商,做预报,经常一直要忙到晚上10点才能下班。为了能精准预报高温下的体感温度变化,首席预报员甚至在阳光下直晒接受“烤”验。

记者了解到,从庆祝大会前一天开始,所有预报专家都已经24小时在岗。会商预报也加密到了1小时一次,不间断提供最新预报结论,“从现在来看,天气实况跟我们最初的预报几乎一致。”张迎新说。

在季崇萍看来,组建跨单位气象预报团队,有助于最大程度发挥气象专家团队的智慧,提升预报水平,服务重大活动和首都城市运行保障。未来他们还会不断尝试引入专家资源,为北京城市运行和市民生活提供更精准的气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