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2023年世界气象日
气象科技周

专题专栏

公众互动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气象科技周

中国气象走出“国际范儿”

日期:2018-05-18 17:06:50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时间:2018年5月18日

中国气象报记者 王敬涛 孙楠 郝静

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三年多以来,“一带一路”建设让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更加紧密相连。当前,已有65个国家和经济体积极参与,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气象界开放合作的传统相契合,得到了积极反响。

2017年5月14日,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与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在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签署了《中国气象局与世界气象组织关于推进区域气象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意向书》。至此,该意向书与《中国-东盟气象合作南宁倡议》《中亚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乌鲁木齐倡议》等,为气象服务“一带一路”搭建了较完整的合作机制和运行框架。

“近年来,中国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在全球气象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他国家与中国气象局合作的意愿越来越强。”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徐相华说,中国气象局与23个国家气象部门、两个国际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加强了与重点国家、重点机构、重点领域的合作。

不仅如此,中国气象专家深入参与WMO、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台风委员会等组织的管理和技术机构,提出“亚洲-大洋洲气象卫星用户大会”的中国区域合作方案;中国气象局承办的包括世界气象中心、全球信息系统中心、区域气候中心、沙尘暴区域专业中心和区域培训中心等在内的20个WMO的全球或区域中心成为实施“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能力”理念的重要依托平台;以多国别考察、教育培训、设备和技术援外等为沟通平台,进一步密切了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分享了中国发展理念、经验、技术和设备,帮助发展中国家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经济、文明的共荣互鉴,需要各国联手织就一张气象灾害联防的安全网。因此,有了中国气象专家五万里中亚联合科考之旅,有了前线、后方亲密合作的援建团队,有了外国气象人员来华培训和深造的情谊,也有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后的欣喜。

中国持续维护赠送给亚太地区19个国家的中国气象局卫星广播系统用户站(CMACast)、气象信息处理和天气预报制作系统(MICAPS)和卫星云图处理显示分系统。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地震后,当地通信中断,这套集成系统由于不依赖当地通信条件而独立运行,在震后24小时内成为尼泊尔水文气象局的主要天气预报平台,为抗震救灾气象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7年3月19日,由我国援助升级的气象卫星数据广播系统在塔吉克斯坦水文气象局应用,这也是中国气象服务走出去的典型案例之一。如今,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数据已覆盖“一带一路”沿线42个国家和地区;北印度洋热带风暴预报服务和大西洋4级以上飓风预报服务投入业务运行;陆面数据同化系统空间覆盖范围由东亚区域逐渐扩展到亚洲区域。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气象服务走出去提供了全新机遇。打铁还需自身硬。气象部门以新思维、新方案、新动力,将现有资源重组激活,在气象技术、气象服务、装备制造、产业配套、资源整合等领域取得进展。同时,通过气象装备输出、技术输出、服务能力输出及主动参与服务市场竞争等方式,推动中国气象向“国际范儿”转变。